《足球报》社长刘晓新近日撰文谈及中国足球发展时,特别提到广州球迷对 “广州豹” 的抵制现象,并透露曾计划召集代表性球迷组织探讨相关问题,却因部分球迷的顾虑未能实现。


刘晓新在文中指出,中国足球或许正缺乏明确的 “搞足球” 与 “评价足球” 的标准,并以广州球迷的立场为例展开分析:


  • 未能成行的探讨初衷
    他提到,团队曾想召集广州球迷组织,探讨 “是否该因为广州队而抵制广州豹”,但因两方面原因搁置 —— 部分球迷不愿露面,另一部分担心媒体 “替广州豹说话”。
  • 核心探讨的两个问题
    1. 广州队注册资格被取消的责任归属
      刘晓新认为,责任并非广州市足协、体育局或市政府,核心在于经济层面的争议 ——“恒大集团到底是投资足球花了 80 个亿,还是借款给广州恒大俱乐部 80 个亿?” 他强调,80 亿借款是客观存在的应收账目,相比之下,足球记忆的分量显得 “微小”。
    2. 球迷的忠诚对象:城市还是 LOGO?
      他提出,广州队虽留下美好回忆,但当球队因非足球原因消失后,球迷是否应拒绝为城市后续球队呐喊?这本质上是 “评价标准” 的争议。


刘晓新的思考直指中国足球生态中 “情感与现实”“记忆与发展” 的矛盾,也反映出球迷群体在球队更迭中面临的立场抉择 —— 如何在坚守过往情怀与支持城市足球传承之间找到平衡,仍是待解的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