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NBA 球员理查德・杰弗森近日在《Road Trippin'》节目中,揭秘了 NBA 球队的运营本质:表面上的年度亏损,实则是为最终出售球队时的巨额收益铺路,这也是开拓者、独行侠等队近期被出售的核心原因。

一、球队运营的 “亏损逻辑”:短期亏损可抵税,长期靠出售套现

杰弗森指出,NBA 球队的收入来源曾包括区域性合同、全国性资金注入等,但多数球队长期处于 “账面亏损” 状态。不过,这种亏损对老板而言并非负担:“比如马克・库班,花 2.5 亿美元买下球队,每年亏损 5000 万美元,这些亏损在很多方面能抵税。10 到 15 年累计亏损 5 亿美元,但当你以 60 亿美元卖掉球队时,这些‘投资’很多都能抵消成本,这才是真正赚钱、套现的时候。”


他强调,税收政策对富豪的倾斜让 “亏损” 成为合理操作:“即便每年亏损 3000 万、4000 万甚至 5000 万美元,累计 20 年达 20 亿美元,只要最终能以 60 亿、70 亿甚至 100 亿美元(如湖人)出售,15 年间投入的 6-7 亿美元就能瞬间回本。”

二、多支球队出售潮的本质:兑现长期投资收益

杰弗森以近期案例说明:“保罗・阿伦的继承者抛售开拓者、库班出售独行侠、湖人、凯尔特人、雄鹿等队的套现行为,本质上都是在这个节点兑现收益。” 对球队老板而言,“永远持有球队” 更多是少数财力雄厚者的选择,多数人更倾向于通过 “短期承受可控亏损 + 长期高价出售” 的模式获利。


这种运营逻辑揭示了 NBA 球队作为 “资产” 的属性 —— 其核心价值并非年度盈利,而是随联盟影响力提升而增长的交易价值。对老板而言,球队更像一笔 “长线投资品”,亏损是过程,出售时的巨额差价才是最终目标。


杰弗森的分析打破了 “球队靠比赛盈利” 的固有认知,让外界理解了为何即便常年亏损,仍有资本愿意涌入 NBA—— 因为对富豪而言,这不是 “经营生意”,而是一场以球队为标的、以时间换收益的资本游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