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 年 NBA 曾险些诞生两笔改变湖人阵容的重磅交易:
- 交易 1:掘金接近将卡梅隆 - 安东尼与内内送至湖人,换回奥多姆与拜纳姆,最终被掘金取消。
- 交易 2:黄蜂(现鹈鹕)与湖人达成克里斯 - 保罗的交易协议,但被时任 NBA 总裁大卫 - 斯特恩以 “篮球原因” 否决。
这两笔交易若达成,湖人将分别组成两组极具竞争力的阵容,引发球迷对 “哪组更强” 的讨论。
- 科比 - 布莱恩特:巅峰末期的顶级得分后卫,兼具得分爆发力(场均 25-30 分)、防守强度与关键球能力,是球队绝对核心。
- 卡梅隆 - 安东尼:正值巅峰的 “进攻万花筒”,场均 25 + 分的得分手,背身单打、中距离跳投与低位强攻技术全面,可担任小前锋或大前锋。
- 保罗 - 加索尔:全明星级大前锋 / 中锋,具备出色的策应、中距离投射与篮下终结能力,与科比曾搭档两夺总冠军,默契十足。
- 角色球员补充:交易中送走奥多姆与拜纳姆后,需补充内线深度(如内内可留队),但整体锋线与得分火力极强。
- 科比 - 布莱恩特:同阵容 A,仍是球队第一得分点与精神领袖。
- 克里斯 - 保罗:巅峰期 “控卫之神”,兼具顶级组织能力(场均 10 + 助攻)、防守(抢断王级别)与稳定中投,擅长梳理进攻节奏。
- 安德鲁 - 拜纳姆:年轻且天赋异禀的中锋,2011 年已展现场均 15 + 分、10 + 篮板的潜力,具备篮下强攻与护框能力。
- 角色球员补充:保留奥多姆(第六人实力),阵容攻守均衡,后场组织与内线护框更具优势。
- 阵容 A:科比与安东尼是历史级得分手,两人场均合计可贡献 55-60 分,加索尔的策应能为他们创造更多单打机会,纯得分能力堪称联盟顶级。但三人都需要球权,可能存在 “持球分配” 问题(安东尼与科比均非纯无球球员)。
- 阵容 B:保罗的组织能力可最大化激活科比(减少科比持球压力,增加无球跑动得分),拜纳姆的篮下终结能呼应保罗的喂饼,进攻体系更流畅、角色分工更明确。保罗的中投与科比的突破、拜纳姆的篮下形成多层次进攻,效率可能更高。
- 阵容 A:科比是最佳防守一阵常客,加索尔防守意识出色,但安东尼的防守态度与横向移动能力偏弱,内线若失去拜纳姆,护框能力可能下降(内内年龄偏大,防守威慑力有限),整体防守偏 “重攻轻守”。
- 阵容 B:保罗是多次最佳防守一阵控卫,抢断与防守压迫性极强;拜纳姆的身高(2.13 米)与体重能提供内线护框;科比的外线防守 + 保罗的后场抢断 + 拜纳姆的篮下保护,形成从外到内的防守体系,防守均衡性更优。
- 阵容 A:科比与加索尔已证明默契,但安东尼的加入需要 “牺牲球权”—— 科比习惯掌控关键球,安东尼同样是 “持球核心”,两人是否愿意为彼此调整打法存疑。
- 阵容 B:保罗的 “控场大师” 属性恰好适配科比:保罗主导常规时段进攻,科比专注得分与关键球,拜纳姆作为内线支点,角色定位清晰,更符合 “1 号位组织 + 2 号位得分 + 5 号位护框” 的经典冠军阵容结构(类似后期马刺 “帕克 + 吉诺比利 + 邓肯”)。
- 阵容 A 的优势在于 “得分上限”,但防守短板与球权分配问题可能在季后赛被放大(尤其面对凯尔特人、公牛等防守强队时)。
- 阵容 B 的 “攻防均衡性” 与 “体系完整性” 更接近冠军球队特质:保罗解决湖人长期缺乏的 “顶级控卫” 短板,拜纳姆的成长潜力(若健康)可弥补内线厚度,科比在保罗的串联下能更高效得分,整体容错率更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