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拓者记者 Mike Richman 与《华盛顿邮报》记者 Ben Golliver 在播客节目中,深入剖析了开拓者当前的建队困境,认为球队思路模糊、定位尴尬,且迎回利拉德的操作缺乏合理性,难以实现实质性突破。

一、迎回利拉德遭质疑:与球队发展方向脱节

Ben Golliver 明确表示不看好开拓者迎回利拉德:“尽管利拉德称愿意指导年轻球员、担任类似助理教练的角色,但球队的真正目标并不明确。” 他指出,开拓者在休赛期已进行一系列调整 —— 买断艾顿、送走安芬尼・西蒙斯、选中杨瀚森,这些操作本应指向 “培养新人”,但迎回利拉德的举动与之矛盾:


  • 利拉德的 3 年 4200 万美元合同将占据薪资空间,可能挤压年轻球员的成长资源;
  • 作为曾经的球队核心,利拉德的回归可能打乱球队围绕杨瀚森、斯科特・亨德森重建的节奏,导致 “既想争胜又想培养新人” 的混乱定位。


Golliver 认为,这种矛盾反映了管理层的犹豫:“他们似乎更想保持球队的‘趣味性’,让球迷为杨瀚森的精彩表现兴奋,却又不愿彻底摆烂,试图通过利拉德维持关注度,最终陷入方向迷失。”

二、建队定位尴尬:不上不下难破西部格局

根据分析,开拓者当前的处境极为尴尬:


  • 竞争力有限:球队在西部排名预计仅第 11 位左右,季后赛机会渺茫,上赛季 36 胜的战绩与顶级强队差距明显,休赛期调整虽小幅提升实力,但未触及核心短板;
  • 拒绝摆烂却难突进:管理层希望战绩 “有所进步而非退步”,但又不愿通过摆烂换取高顺位选秀权(过去几年摆烂效果不佳让球队转向 “务实路线”);
  • 核心存疑:亨德森被寄予厚望,但 “是否能成为领袖仍存争议”,部分观点认为其潜力已见顶,而杨瀚森作为新秀尚需时间成长,球队缺乏明确的 “未来核心” 支撑。


这种 “不上不下” 的定位,导致开拓者陷入 “身份危机”:既无法像雷霆、火箭那样明确冲击总冠军,也不能像爵士那样彻底重建积累天赋,最终可能在西部中游徘徊,浪费年轻球员的成长窗口。

三、未来困局:依赖运气与选秀难成破局之道

Golliver 指出,开拓者的务实路线存在明显缺陷:“NBA 成功需要更多运气和出色选秀,但球队当前的操作既未锁定高顺位签,也未打造出有竞争力的阵容框架。” 杨瀚森的加盟为球队注入活力,但仅凭一名新秀难以带动整体,而利拉德的回归更像是 “短期流量行为”,无法解决长期建队的核心问题。


对开拓者而言,破局的关键在于明确方向:要么彻底围绕年轻球员重建,放走利拉德等老将,接受短期战绩下滑;要么全力冲刺季后赛,通过重磅交易补齐短板。若继续在 “培养新人” 与 “维持竞争力” 之间摇摆,球队可能在西部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。


综上,开拓者的建队困境本质是 “目标模糊” 与 “资源错配” 的结果,而迎回利拉德的操作,更像是这种模糊思路的缩影 —— 短期内或许能维持球迷热情,却为长期发展埋下更深的隐患。